习近平李克强的知青岁月
回帖奖励 3 金币      回复本帖可获得 3 金币奖励! 每人限 1 次
amoxiring 发表于:2012-7-30 12: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575
本帖最后由 amoxiring 于 2012-7-30 12:46 编辑

        作者:济 楠     编辑:中国矿业报      转自: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由山东影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大型电视剧《知青》结束在央视一套的首播后,眼下正在山东卫视热播,引发了几代中国人关于知青的时代记忆。
  上世纪60年代末,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投入到“上山下乡”运动中,他们被冠以“知青”之名走向农村,与共和国一起蹉跎、奋进,用迸发的激情燃烧着荒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几十年过去了,其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阶层的精英。我国政坛有知青背景的高官数不胜数,仅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就有多人,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张德江,都曾是知青中的一员。
本文讲述的是习近平、李克强的知青岁月。
习近平在延安插队的日子
  延安市东北方向,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千米,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就有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后,他们和乡亲们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啃窝窝头……
  下乡时不到16岁
  梁家河村40岁以上的村民至今还记得,那年隆冬,公社通知说,上面派来15名北京知识青年,请生产队派人接走。1969年1月13日,吃过早饭后,大队支书一声吆喝,社员们就拥进了公社大院。
  交接的场面远没有社员们想像的那么热闹。公社已经把知青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名单招呼分给自己的人。点名确认后,社员帮助知青拿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搬运行李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个后生,平时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箱子,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扛的箱子沉。他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
  当时,这批知青的年龄大多十六七岁,习近平更小,还不到16岁。在这15个孩子中间,有10个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
  “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
  梁家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条沟渠,雨季的时候沟渠里才流淌一些泥水。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先人们利用这种山坡地形顺势挖出一孔孔土窑洞,全大队200多名社员就住在这些土窑洞里。
  时任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的石玉兴回忆说,知青来到梁家河的第一顿饭,吃的是当地名吃“抿尖”。抿尖的原料以豇豆面或豌豆面为主,也可以掺入一些小麦粉或玉米粉。面团和好后,放在一种类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一锅烧开的水。当地人用一个“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团,抿尖就会落入锅内。它有点像面条,但不到一寸长,两头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又好,营养价值也高。不过,在那个年头,这东西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平时,乡亲们吃得最多的是团子,也就是玉米面窝头。
  在梁家河插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习近平都在基建队劳动,主要任务是打坝淤地。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
  “爱看书”、“好学”,是梁家河村人对习近平的又一评价。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石春阳说。
  “我是在延安入的党”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与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完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激动地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绘的:我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
  按照新华社公布的简历,习近平于1974年1月入党。据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回忆,他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迫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被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批准他入了党。
  入党后不久,习近平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冬天里,社员除了搞农田基建外,还要拉煤,以供做饭取暖用。这些煤由汽车从附近的子长县拉到文安驿公社,然后再用架子车拉到梁家河村。据石春阳讲,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建沼气池,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近平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池的好处。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个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个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2005年3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淳安县视察的时候,专门参观了当地下姜村的沼气池。他风趣地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30年前我在陕西农村插队当党支部书记时,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当时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一定要把建沼气池这件事办好,让群众真正受益。”
  “乡亲们还吃团子不?”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读清华大学,这时他已经在梁家河呆了将近7年,已经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历练成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梁家河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队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吃饭。
  当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了很长的队送习支书,足足送了10多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60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第二天,他们一同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地凑够了这些钱。
  习近平和乡亲们的这张合影,至今还留在梁家河村的好多村民家里,吕侯生就是其中一个。习近平初到梁家河大队时,被安排在一户人家的窑洞里。不多久,因为这户人家的孩子要结婚,习近平就搬到吕侯生家的窑洞里住。由于母亲去世得早,吕侯生从小就学会了做饭。习近平住进吕侯生家的窑洞后,就主动向他学习做饭。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一直关注着这里的乡亲们。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的领导后,接到吕侯生的一封信,说他的腿出了问题,在当地治不好。习近平就让吕侯生到福建,自己花钱为吕侯生看病。虽然腿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但这些帮助让吕侯生终生难忘。“近平见到我后,第一句话是‘乡亲们还吃团子不’,我说‘基本上不吃了’,他笑着说‘那是吃白面了’,我说‘是的’,他显得很高兴。”吕侯生说。
  李克强的“停课”岁月
   李克强出身于干部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父亲李奉三的影响较大。李奉三是安徽省的一位地方官,曾任凤阳县县长,其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1955年7月,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时候,他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学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学习。然而,李克强步入中学不久,“文革”就开始了。一时间,学校成了“马蜂窝”,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久,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
  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此时也只能辍学在家。当年,父亲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诗论文,并相互唱和,李克强常常为他们完全沉浸在诗的境界之中所感动。
  少年时期的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使得李诚将其视为门生,向他讲授中国的国学、治学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有时还认真地给他说文解字。李诚不顾体衰视弱,常常给李克强列出读书目录,就文风、为学及至持身应世都给予谆谆教导。他要李克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并给李克强整段整段地背诵《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古文选。
  拜李诚为师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不但学业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
  到农村去,插队不忘学习
  1974年3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到农村插队是李克强第一次离家。他刚刚踏出院门,就看见李诚站在巷口,一副依依不舍之情。告别时,李诚叮嘱他不忘学习,向农村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书本学习。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有“帝王之乡”之称。从城市来到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由于水土不服,他曾经一度全身皮肤溃烂。然而,他照样坚持田间劳动,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渐渐地,他习惯了农村生活,还学会了做农活。革命加拚命精神,着实锻炼了李克强的筋骨,磨砺了他的意志。插队期间,李克强每天从田间披着晚霞归来,还时刻铭记李诚的教诲,自学起从合肥带来的书籍,夜幕降临之后还往往挑灯夜读。同时,他还尝试着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
  1976年5月,他终于站在了绣有金锤银镰的党旗下,举起了右手,庄严宣誓。这一刻,李克强开始在一个红色起点上起跑。
  20世纪70年代末,李诚去世。正在凤阳插队劳动并已任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李克强得到噩耗后,悲伤不已。
  1997年5月15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追忆李诚先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追忆了与恩师交往的点点滴滴,对李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先生有着“吃冷猪肉、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原则。李诚的品行贯穿了李克强的青少年时代,使李克强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诗书,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加高考,北京大学是第二志愿
  1977年8月,邓小平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李克强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将赶上一个新时代。在劳动之余,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抓紧时间自学,如饥似渴地“备战”。
  这年12月,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毕竟,这一年高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听说录取比例是29∶1,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尽管心仪燕园,但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
  难熬的等待过后,李克强终于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悬了多日的心才放了下来。让李克强兴奋的是,自己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1977年年底,李克强幸运地成为北京大学“七七级”的一员。后来,李克强回忆道:“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惟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上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它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而这一年的3月,李克强已带着憧憬告别了4年的插队生活,离开了日后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的凤阳,走进了北京大学。△

奉节兴隆网 www.398.org.cn ,微信公众号cqfj398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乡情头条-兴隆网 http://www.398.org.cn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渝ICP备11002301号-3 渝公网备5001070250226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联系版主帮助小黑屋手机版广告合作客服QQ:150492393Comsenz Inc.